首页
壁纸
关于
友链
统计
留言
Search
1
赞一下好学生的学习态度
3,322 阅读
2
我收集的 Slowly 的邮票
2,194 阅读
3
如果你在看
1,441 阅读
4
【转载】释老毛:电广传媒,不仅仅是创投——业务布局和估值分析
1,367 阅读
5
笔记:Poetry 的配置使用
1,299 阅读
家人和生活
关于赚钱这件事
有关电脑的
转载
登录
/
注册
Search
标签搜索
j精选集
n女儿
g股票
l旅行
软件
y阅读
y音乐
Blog历程
妻子
房产
电影
心情
南宁
游戏
儿子
手机
气象
父母
中国平安
朋友
https://wenwen.name/blog
累计撰写
746
篇文章
累计收到
9
条评论
首页
栏目
家人和生活
关于赚钱这件事
有关电脑的
转载
页面
壁纸
关于
友链
统计
留言
搜索到
24
篇与
y阅读
的结果
2021-12-22
我的焦虑,也许你能回应一下?
阅读公众号、查看微信群、雪球(以及类似的)网站未读信息,令我严重焦虑。因为我的阅读速度追不上更新的速度,总感觉到自己错过了信息。要真正获得一个信息,必须慢下来,思索它,重现它,最终掌握它。但是这和现状明显冲突。少量的有价值信息,被淹没在大量的无效信息里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举例一: 新房的楼栋群,每天会产生大约300条信息。假设每条信息停留3秒钟,浏览一遍可能就要15分钟。大多数信息无用,但是也包含了对我有意义的改造方案,某项整改接龙等,不看就会错过。显然,我们的手机里不止一个群。小区群里有更多的信息,而我已经放弃对那个群的浏览。举例二: 关注的各种公众号每天产生100以上的更新。公众号文章信息庞博,有的我只是关注疫情进展,有的是则是关注科技动态,有的则是经验分享。公众号的文章大多需要进行浏览,假设平均下来每篇文章耗时1分钟,起码也需要1.5小时才能浏览完毕。如果要真正深入了解一篇长文,其实10分钟到半个小时都是可能的。我的浏览速度越来越快,同时我也越来越焦虑。即使是在幽闭状态,我也仍然感觉到自己不可能完成每天的完全浏览。如何克服信息焦虑?如何有效获取信息?请你不吝赐教。随笔一则自从使用了Obsidian之后,他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我书写的第一选择。Typora, 下岗了。Obsidian 有足够我使用的 Markdown 功能,而且还在不停的进化之中。同时,Obsidian 也在蚕食印象笔记的地盘。我最近的笔记,全都存在Obsidian里。Ob 在实现文章统一管理、双向链接的同时,所有的笔记是仍然保留为原始的MD文件。伟大的开源万岁!回到第一篇文章。只有不停的接收信息,才能发现Obsidian这样优秀的软件。就像,你只有阅读了我的这篇文章,才能被我安利到。不去关注,我还是在Word或者博客编辑器里,舒适度降低一倍。但是去关注和探索,又要消耗大量的时间。而我,确实是越来越慢了...
2021年12月22日
40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0-12-13
《改变未来的九大算法》读后感
数据书名:改变未来的九大算法作者:[美]约翰·麦考密克译者:管策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:2019-02ISBN:9787508698830阅读来源:微信读书 APP阅读时长:3小时(软件数据)个人评价:一般 (优秀/一般/差评)介绍这是一本科普读物。作者通过讲白话、举例子等方式,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领域里的几个重要的、核心的算法。例如:搜索引擎是如何工作的,公钥加密到底是什么回事。评价在我看来,这本书的尴尬点在于,如果是文科生,完全没有理科思维,连算法是啥都听不懂,要通过作者的叙述理解书里的内容还是有些烧脑的。毕竟,再怎么浅显,也牵涉到大量的逻辑思维。受过编程训练的人阅读这本书会比较容易,但是既然受过编程训练了,又可能已经了解这些算法,不需要科普了。因此,这本书的合适对象应当是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、对计算机的运行机理有所兴趣、尚未接受计算机教育的人。 又或者:像我这样,接受计算机教育又没学好的人。对我来说,这本书有特别好的阅读价值。以前我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:加密通讯到底是如何建立的?我想当然的认为,所有的加密信息,都需要一个初始的密钥啊。如果有人在最初就监听所有的通讯,是不是就可以拿到初始密钥,从而破解通讯的内容?以前也看到一些文章说,公私钥解决这个问题。但是诚实的说我没太理解。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,如此聪明的一个想法啊。前人果然了不起呢。
2020年12月13日
352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0-11-25
《天行健》阅读笔记
《天行健》是作家燕垒生的架空历史小说,先是连载,后于2005年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。我阅读于微信读书,耗时16小时。作品背景是一个近于封建社会科技水平的架空世界,人类和蛇人类爆发战争。作品以第一人称视角,讲述了一个中下级军官楚休红的成长故事。个人值得肯定的几点是:故事的总体设定没有太大硬伤,是一个合理的故事。(当今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没有做到啊)人类和蛇人类的战争这个设定有新意。作品里的出场人物众多,但是说死就死,毫不拖泥带水,这点大赞。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现在较少见。个人不满意的是:结局不太合理。(急于结束了? )蛇人设定很强,但是战绩却对不起能力。男主和“她”的情感贯穿全书,是很重要的支柱。但是这个感情线其实很单薄,因此念念不忘我觉得是不太合理的。就像网上评论的,这个作品的第一本书是写得最好的,描写了人类10万大军和蛇人在高鹫城对峙的经过。而这个场景,恰恰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最初故事雏形。很多人不满意于最终的结局,我想是那是21世纪初,读者对作者的影响力还没有这么大,从而让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。放在现在的网文环境里,估计没有作者敢这么写,写了也得删掉重编。总体评价,这是我2020年里阅到的最好的玄幻小说。
2020年11月25日
417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20-01-30
《小偷家族》读书笔记
这是2020年读完的第一本书。当时《小偷家族》电影上映的时候,我就已经听说,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。但是我没有去看,因为我本能的感觉到这是悲剧,而我不想再体验悲剧。我非常害怕和家人的分离,不能承受分离之痛。我害怕自己在影院心碎,出影院茫然。甚至于,这种害怕可能写在基因里传递到了我的孩子身上,从而表现出对父母的特别依恋。当然这并不确定。在新年的时候,我还是有缘阅读了小说版的《小偷家族》。读完了,我也下载了电影版,但是看了十多分钟之后,我还是停止了观看。一是剧情已经了解,第二还是不想看分离的场景。撇开个人的承受力太差不谈,《小偷家族》确实是一部很棒的电影/小说。我个人估计小说是根据电影剧本改编的,否则怎么可以如此的一致对应。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底层生活的“家庭”,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卖惨,主要是展现了人和人之间的“羁绊”,也就是因为各种原因走到一起后,相互间产生的感情。其实,整个小说看下来,这并不是一个悲剧故事,最后的结尾,也是符合实际的最好的安排了吧。只是对于底层人物的命运,多少有些无力感而已。人生啊,不就是这样而已吗?
2020年01月30日
257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2019-12-29
【那些我喜欢的】博客:酷壳
酷壳 https://coolshell.cn/ 是一个很棒的博客。作者并不高产(我认为高产反而不符合个人博客的常态),但是写出来的文章质量极高。我每每击节叹赏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他的博客是被墙过的,因为他直言了某些我们“看不见 ” 的东西。使用简单的逻辑方法进行独立思考 是作者 陈皓 新近发布的一篇博客,可以来读一下。希望你和我一样的喜欢。他的文章很耐看,多翻翻历史文章都大有裨益。使用简单的逻辑方法进行独立思考2019年12月26日 陈皓 评论 21 条评论 11,129 人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,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观点和思维方式,作为一个程序员的我,也会有程序员的思维方式,程序员的思维方式更接近数学的思维方式,数学的思维方式让可以很容易地理清楚这个混乱的世界,其实,并不需要太复杂的数学逻辑,只需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,就可以大幅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,所以,在这里,记录一篇我自己的思维方式,一方面给大家做个参考,另一方面也供更高阶的人给我进行指正。算是“开源我的思维方式”,开放不仅仅是为了输出,更是为了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。我的思维方式中,使用数学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,通常来说,我会使用五步思考的方式:第一步:信息数据可考证。如果一个观点或是一个见解的数据是错误的,那么就会造成后面的观点全是错的,所以,首要的是要进行数据的查证或考证。一般来说,如果一篇文章的作者足够严谨的话,他的需要给他的数据建立相关的引用或是可以考证的方法方式。如果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是,“有关专家表明”、“美国科学家证明”、“经济学家指出”,但是没有任出处,也没有点明这个专家或是科学家的名字,或是,也没有说明或引用让读者可以自己去验证的方法。那么,其引用的话或是数据是无法考证的,如果是无法考证的,那么,这篇文章的水份就非常大了。一般来说,当我读到一篇文章中的东西没有可考证的来源或是方法时,通常来说,我就不会再读了,因为这篇文章的价值已经不大了,如果我关心这篇文章中的东西,我会改为自己去查找的方式,虽然变“重”了,但是很安全。(所以,像Wikipedia这样的网站是我经常去获得信息的地方,因为信息可以被考证是其基本价值观)第二步:处理集合和其包含关系。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人都会的数学逻辑。比如:哲学家是人,柏拉图是哲学家,所以,柏拉图是人。就是一个在包含关系下的推理。你不要小看这个简单的逻辑,其实很多人并不会很好的应用,相反,当感情支配了他们以后,他们会以点代面,以特例代替普遍性。比如,地图炮就是一种,他们看到了多个案例,他们就开始把这个案例上升上更大的范围,比如:河南人新疆人都是小偷,上海人都是小市民。日本人都是变态和反人类……等等。除了这些地图炮外,还有否定整个人的,比如一个人犯了个错或是性格上有缺陷,就会把整个人全盘否定掉,员工抢个月饼就上升到其价值观有问题……。在数学的逻辑包含中,超集的定义可以适用于子集,通过子集的特征可以对超集进行探索,但是没法定义超集。另外,集合的大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,幸存者偏差会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掉下去的陷阱,因为可能会有很大的样本集可能在你的视线盲区。第三步:处理逻辑因果关系。所谓因果关系,其实就是分辨充分条件、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,然后处理其中的逻辑是否有关联性,而且有非常强的因果关系。没有能力分辨充分必要条件处理因果关系是很多人的硬伤。就像我在《努力就会成功》中说的一样,“努力” 和 “成功”是否有因果关系?各种逻辑混淆、概念偷换、模糊因果、似是而非全是在这里。比如:掩耳盗铃、刻舟求剑就是因果关系混乱的表现。人们会经常地混淆两个看来一起发生,但是并没有关联在一起的事。因果关系是最容易被模糊和偷换的,比如:很多人都容易混淆“加班”就会有“产出”,混淆了“行动”就会有“结果”,混淆了“抵制”就会赢得“尊重”,混淆了“批评”等于“反对”……等等。除了这些以外,微信公众号里的很多时评文章,他们的文章中的结论和其论据是没有因果关系的,好多文章就是混淆、模糊、偷换……因果关系出问题的文章读多了是对大脑有损伤的,要尽量远离。第四步:找到靠谱的基准线。就像我们写代码一样,我们都是会去找一些最佳实践或是业内标准,原因是因为,这样的东西都是经过长时间被这个世界上很多人Review过的,是值得依赖和靠谱的,他们会考虑到很多你没有考虑过的问题。所以,你也会看到很多时评都会找欧美发达国家的作参考的做法,因为毕竟人家的文化是相对比较文明、科学、开放和先进的。找到世界或是国际的通行标准,会更容易让人进步。比如:以开放包容加强沟通的心态,就会比封闭抵制敌对的心态要好得多得多,智者建桥,愚者建墙。当然,我们也开始发现,有一些事上,有利于自己的就对标,不利于自己的就不对标,而且,除了好的事,不好的事也在找欧美作对标,于是开始“多基准线”和“乱基准线”,这种方式需要我们小心分辨。第五步:更为深入和高维的思考。如果一件事情只在表面上进行思考其实只是一种浅度思考,在Amazon,线上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,需要写一个Correction of Errors的报告,其中需要Ask 5 Whys(参看 Wikipedia 的 Five Whys 词条),这种思考方式可以让你不断追问到深层次的本质问题,会让你自己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,让你不会成为一个只会在表面上进行思考的简单动物。比如:当你看到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时(比如负面的暴力事件),你需要问一下,为什么会发生,原因是什么?然后罗列尽可能全的原因,再不断地追问并拷证下去(这跟写程序一样,需要从正向案例和负向案例进行考虑分析,才可能写出健壮性很强的代码),我们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健壮的答案或结构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上述的这五种思维方式下,你的思考是不可能快得起来的,这是一个“慢思考”(注:如果读过《思考,快与慢》这本书的人就知道我在说什么),独立思考是需要使用大脑中的“慢系统”,慢系统是反人性的,所以,能真正做到独立思考的人很少。更多的人的“独立思考”其实只不过是毫无章法的乱思考罢了。通过上述的这五点,我相信你是很容易识别或是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靠谱的,哪些信息是很扯的,甚至会改善你自己的言论和思考。但是,请注意,这些方法并不能让你获得真理或是真相。但是这也够了,一个人如果拥有了能够分辨是非的能力,也是很不错的了。虽然不知道事实是什么,但是你也不会盲从和偏信,从而不会被人煽动,而成为幕后黑手的的一只“肉鸡”。多说两句,下面是一些我个人的一些实践:当新闻报道报道的不是客观事实,而是加入了很多观点,那么这篇新闻报道是不可信的。对于评论性的文章,没有充足权威可信的论据时,不能完全相信。不是当事人,不是见证人,还要装作自己是知情的……不知道这种人的自信怎么来的?信息不公开的,并有意屏蔽信息的,不能作为可信的信息源。当出现大是或是大非的事时,一定要非常小心,这个世界不存在完全的美和完全的丑,这样的观点通常来说都是危险的,此时要多看看不同角度的报道和评论,要多收集一些信息,还要多问问为什么。欢迎你告诉我一些你的实践和思维方式。
2019年12月29日
367 阅读
0 评论
0 点赞
1
2
...
5